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Salon de Bebe

















兩年半之前房子整理完,留下了這麼一間"預備室"。所謂"預備"指的是做為客房或其他,在用途方面還未有定論。最近女兒報到之後,這房間終於有了主題:它現在要變成一個"育兒室"。

育兒室的設計,總是關乎於幾個必要元素的配置:嬰兒床、儲物櫃與操作臺以及哺乳時的座椅。然而同是這幾樣的組合,布置結果卻有可能大不相同。

















從另一個角度看,房間凹入的落地玻璃窗前,填入了一些儲物箱子。選用MUJI的PP衣裝盒,單元寬40cm深65cm,有18cm、24cm、30cm等高度,適合收納不同物品;半透明材質,在小房間裡視覺上可以節省空間;還有當然也是看上它俐落的外型跟把手設計。

缺點因為是半透明材質,會隱約看見內容物。所以收放時稍微注意一下排列方式跟顏色會比較好。

另外儲物箱上方,本來要加上一塊穩固的木板檯面,以做為清理、更換尿布的操作台。不過在添置之前,寶寶已經長大到不適合放在這邊的程度了。

















再來看嬰兒床。床架本身是IKEA的簡單白床。整套的床包就不簡單了:是在美國各嬰兒寢具網站看過上千套床組之後選定,然後又拜託人在紐約、寶寶的表叔幫忙入手。不僅取得不容易,所費也不貲。

















床圍的玫瑰花樣、床單的點點還有床裙的條紋,給幾何簡單的房間一些有機圖案,又不會太過鄉村味。粉粉地整套搭配起來,很適合女寶寶。

購買床包需要注意尺寸:本地嬰兒床多是120cm長x60cm寬(指能放下的床墊大小),而美國的尺寸是140cm x70cm。甚至IKEA嬰兒床,同款在美國是美國尺寸,在亞洲卻是本地尺寸。因此美國來的床包,最後還是尺寸過大了些,好在稍稍調整一下包法,不完全合身的狀態並不太顯著。

另外床架的欄杆整片到底,以便將床板調整到底時也可以充當高圍欄。雖然是很實用的設計,卻也擋住了床裙,有一點點美中不足。

















哺乳座椅,現成的沙發床,寬160cm,大小剛好可以放進這邊的凹處,像訂做的一樣。底座可以拉出,然後將坐墊翻開放上來變成床。帶灰色調的布料,也正是我要的。如果靠枕不是條紋圖樣,那就更好了。

有了這沙發床,寶寶需要陪伴時大人也可以睡在這裡,偶爾也可以權充客人床位。平常哺乳、哺乳後活動還有清理換尿布之類的,現在都在這裡進行,因為比一般的椅子大,空間自然也相當寬裕。

現在寶寶已經不能像照片裡這樣放在上面,她會翻身掉下來。

















這張很清楚可以看到嬰兒床、儲物櫃與操作臺以及哺乳座椅的相關位置。

你可能注意到右下角有一台空氣清淨機。嬰兒床背後那一大片,則是隱藏衣櫃,可以向右側推開。現在裡面收存一些較大型的雜物,如旅行箱之類的。如果寶寶有需要吊掛的衣服,也可以放在這裡。

















每日數次餵奶時看到的景象。控制過的造型與線條,透視效果令人滿意。不知為何,因為育兒不斷累積的疲憊感,看著此景一時似乎稍稍減輕... 或者可以算是具有療瘉效果的空間吧。

右邊強化烤漆玻璃牆面,準備讓小朋友隨便塗鴉。除此之外,玻璃反射面有點鏡面效果,還有特異功能、可以看到幾乎整個廚房;反之人在廚房,也可以稍稍留意小孩房間裡的狀況。

這在住家裡,是一種很好的視覺聯繫。

右邊黑色像電視一樣壁掛的是一體成型觸控電腦,可以放CD/DVD等影片、分享寶寶成長的照片影片,也可以看電視上網。

















從房間門口進來的角度。

















平面上可以清楚看到這小房間不但面積小,加上角落一根大柱子,形狀其實很瑣碎。不過在上方跟左邊凹處填入儲物箱跟沙發床之後,就蠻方正而有延伸了。

a.儲物箱
b.嬰兒床
c.沙發床
d.電腦
e.空氣清淨機

我承認我不喜歡傳統式、兒童般的、或者是卡通化的育兒空間。就如同在選用育兒用品方面所做的努力,我要盡一切可能避免去用那些配色通俗、造型欠洗鍊的東西。對,我可以不一定要跟"可愛"或"溫馨"扯上關係。我要的是一個有設計感的、品味成熟的房間,要能融入家裡原有的氛圍,或至少不能顯得突兀。

套句我最愛的育兒金玉良言:"是寶寶搬進來跟你們住,不是你們去跟她住。"

希望這種精神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:)

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

貝殼義大利麵

















這玩意兒叫做Lumaconi Rigati,Lumaconi=蝸牛是也,Rigati則是泛指表面有條紋(刻紋)的義大利麵。所以說起來,中文翻譯應該是"條紋蝸牛殼義大利麵"才對。不過這樣一來,就不如以貝殼為名浪漫了。

第一次是去年義法旅行,在米蘭大教堂旁、文藝復興百貨的高檔食材專賣店裡買了一包這種義大利麵。然後又在十萬八千里遠的普羅旺斯家樂福,買了一罐水煮勃根地蝸牛罐頭。

















吃這種殼一般的義大利麵,趣味就在往它的袋狀空間裡裝填食材。回台之後突發異想,把這兩件旅遊戰利品組合之後,就變成了這一道。

















簡而言之這發想就是做一只連殼都可以吃的蝸牛:內餡是蝸牛肉以蝸牛奶油(牛油、大蒜、巴西利)香煎,再填進水煮或油炸的貝殼麵裡,然後擺上烤盤淋白醬,進烤箱烤至表面香脆上色。

朋友來家裡吃飯時試過兩次,但包裝上上下下都沒提示,拿不準貝殼麵水煮時間,所以都因麵皮不夠軟透而失敗告終。當然光看照片似乎是蠻成功的。

最近在本地高檔超市,又看到這貝殼麵。包裝上明確建議了水煮13分鐘。雖然售價比產地高出50%有餘,可歐洲不是那樣說去就去的。

這次內餡用冰箱裡現成的蔬菜:菇類、芹菜、紅蘿蔔、洋蔥、筊白筍、蕃茄等等,切細丁炒過,加入常備的油封鮪魚罐頭、蕃茄醬,做成鮪魚肉醬。沒有花另做白醬再烤的功夫,就趁熱填進殼裡。

















有機會給它來點sauce,或者還是焗烤一下,又或者人少時改改盤飾一只只精緻些,或許更好。附帶包裝上還建議食譜,填菠菜與Ricotta乳酪,想起來也應該相當可口。

有機會一定要試試。

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

岩城硝子冰滴咖啡壺

















炎炎夏日,如果能來杯透涼甘醇的冰滴咖啡,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。趁著今夏尾巴稍縱即逝的時節,趕快來分享此一道具。

所謂冰滴,就是用冰水(或甚至冷水)、以相當緩慢的速度,一滴一滴去沖泡萃取咖啡。這樣的沖煮方法雖說需要花上不少時間,然而為一嚐那特別甘醇的風味,值得你耐心等待。又或者可以反過來說,因為經過那耐心等待,才讓人曉得珍而惜之、去細細品味,味道是這樣被嚐出來的。

















幾年前就在網路上,發現了這款岩城硝子出品的冰滴咖啡壺。只可惜本地並無販售,而又遲遲無緣藉著旅行日本的機會入手。直到幾個月前,發現百貨公司的某玻璃器皿專櫃竟然引進了它,真所謂踏破鐵鞋... 就這樣在明知售價高出產地甚多的情況下,還是乖乖地掏出皮夾。

















功能(Function)

如前所述,就是一個沖泡冰滴咖啡的器具。上半部漏斗狀容器裝水之後,滴到中間裝咖啡粉的濾器,再經過濾器過濾,滴到下方三角燒瓶狀的容器裡。一次可沖份量不大(4杯份),適合小家庭使用。漏斗滴孔滴水速度不可調整,算是一個缺點扣分,而滴出速度比一般所知推薦速度快些(約每秒3滴)。濾網為塑膠材質,跟濾器部分一體成型,孔目很細,這倒是省去我另外墊張圓形濾紙的功夫,不用太擔心咖啡渣混進濾好的咖啡裡,這我認為應該算加分。

這樣的滴速跟細目濾網設計,想必咖啡粉是設定使用相當細的研磨度。第一次實際操作,試了相當細的研磨(或許是中espresso毒太深),結果變成濾器積水幾乎濾不出來。但即使這樣,下方也沒有混入咖啡渣的跡象。這研磨粗細得花功夫試驗拿捏一下。

當然最後功能的達成得分如何,還是要看沖出來的咖啡好不好喝。結果儘管試用過程有點失敗,那冰滴咖啡應有的風味還是有沖出來。所以綜上加扣分,我的評定是4分。

設計(Design)

設計得分看的是揉和功能與造型的整體性、以及創意發想的原創性。或許你不同意,我認為這個咖啡壺的設計概念,就是賦予一個簡潔好看的造型。我給滿分5分。

造型(Form)

我以為造型本身的美感,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,去判定做為一個器物,是否夠格而能存在於生活空間之中。評價造型,必然會有個人強烈的偏好,你的金玉被別人棄為敝屣,其實也不足為怪。我給滿分5分。

價格比(C/P)

好東西不一定要昂貴,而要物有所值,這款冰滴咖啡壺在日本售價約700-800台幣,在冰滴咖啡壺價格飆漲的年代更顯超值,所以我給滿分5分。

質感(Build)

紙上或者腦海中的創意,被執行、製作成實體以後,常常有相見不如想念的狀況。質感的評價就是關乎於此。這個咖啡壺的質感有點低於我的預期,譬如黑色塑膠蓋的材質與模具縫線處理,不是那樣細緻,還有燒瓶部分的成型有些粗糙(講好聽的話是有手工製作感)。但對應於它平宜的售價,平心而論還說得過去。不過單就質感一項獨立評價,我還是要公正地給它3分。


















總結這是一個我會敗入、收藏、並且愛用的器物。我的不負責任評價如下:

功能(Function)★★★★☆
設計(Design)★★★★★
造型(Form) ★★★★★
價格比(C/P)★★★★★
質感(Build)★★★☆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