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

青山雜貨散步之一

剛剛結束一趟東京行,期間特別花了一天到青山一帶,悠悠閒閒地逛幾家居家雜貨相關店。

[±0]Aoyama

從地下鐵銀座線表參道駅B2出口上來,先往[±0]在青山的直營展示店去(港區北青山3-12-12)。日本的地址是以"丁目"記,跟台灣順著一條道路編碼的方式不同,最好先調查一番、準備好地圖。













這棟白色建築物的一樓就是[±0]Aoyama。[±0]是由設計師深澤直人創立的品牌,產品從630日圓的磁鐵到157,500日圓的LCD電視,橫跨雜貨、家飾、燈具、家電等等品項。然而無論是那一種類,都維持同樣簡潔而富意趣的設計風格,直營店的氛圍也正如其產品。

中庭裡坐著休息的一個歐吉桑,形成一幅蠻有味道的畫面。偷拍後才發現原來是仕事中、正監看著這房子部分工事的進行。中庭後面有一間[±0]Cafe,空間與食物的調性亦同。店裡讓我想買的東西很多,只可惜行程剛剛開始,旣不能喝杯咖啡稍歇,也不方便大包小包。

https://www.plusminuszero.jp/aoyama/index.html


[Spiral]

接著回到青山通上,到青山通與表參道交叉口附近的[Spiral](港區南青山5-6-23)。

[Spiral]是株式会社ワコール(沒錯,就是那鼎鼎大名的女性內衣公司)旗下文化事業出資興建的總合文化設施,由建築師槙文彥設計。猶記得在建築系學生時代,這位Maki(槙)大師的設計,給我們這一批毛頭小鬼帶來啟發良多。

[Spiral]算是Maki大師蠻典型的設計案例:迷人的中小型尺度,白色的量體精巧地組合方形、圓錐、鋼琴曲線等等造型元素,漂亮的立面分割線控制等等,當然空間序列也充滿趣味。

此次是睽違近八年之後的第二次造訪。每次到這裡來,總是趕上日本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學校學生,忙著張羅準備展出的時段。這些初生之犢的創作力,給我的啟發有時並不遜於大師。另外二樓面積不小的賣場,有各式設計商品:文具、擺飾、生活用品...等,品項也很豐富。

http://www.spiral.co.jp/


[La Collezione]

從[Spiral]出來右轉,碰到青山通與表參道交叉口再右轉,沿著表參道尾端往原宿反方向去,就可以到達安藤忠雄設計的[La Collezione](港區南青山6-1-30)。

途中順便去逛了Prada:幾年前第一次到這附近,這棟由Herzog & de Meuron設計的房子還沒開幕。

[La Collezione]也是很典型的早期安藤建築:圓與方的組合,不管是在線條、造型、亦或是空間效果方面,都發揮得相當成功。不過它的動線對我來說略顯複雜,不曉得現在的用法與原設計是否仍然相同。而到這裡與其說是為了居家雜貨,倒不如說是為了看安藤大師的房子:因為在此設店的Kartell,在台灣並不稀奇。

http://www.lacollezione.jp/


[白山陶器]

從[La Collezione]出來往回,正想看看地圖,就發現下一站[白山陶器]的直營展示店就在隔壁(港區南青山5-3-10)。

知道[白山陶器]其實是從家裡買的電鍋--象印Zutto系列網站來的。網站裡異業結合,刊載了許多趣向相投的物件,形成一種Zutto Concept。由於瓷器不容易攜帶,且今日行程尚早,最後買了一對黑瓷茶碗、一對稍大的白瓷茶碗,還有森正洋設計的桌上醬油壺。

http://www1.ocn.ne.jp/~hakusan/hakusan-shop.htm

(待續)

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

餐桌上的風景

這是某個週末午間,自家餐桌上的風景:喜歡器皿、餐具與食物,在鋪設桌巾的舞台之上,分派擺設而生的景緻。

在日本有一種所謂"フードコーディネーター"(Food Coordinator)的職業,或者可以稱為"料理研究家",他們工作的內容,就是讓食物活色生香地呈現。在日本的雜誌或料理書上,照片能夠美得難以置信,フードコーディネーター的存在絶對功不可沒。而在我看來,他們就是餐桌上的景觀大師。


餐桌上的景觀設計,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,不敢妄稱專家。以下只是我"自分流"的小小心得:

營造餐桌上風景,首先要解放那些"景觀元素"的刻板印象與功能。譬如說食物,不但是味覺的元素,也應當開發它的視覺表現;譬如說器皿,不一定只能承載食物,也可以擔任多樣角色,像是襯托其他器皿餐具。



而就像景觀設計,要將所有元素適切地安排在基地之上,對於形狀、顏色、花樣、質感的搭配,著實需要費盡思量。就這樣沉醉在一方小小桌面之上,莫笑我玩物喪志--我彷彿進入另一個小小世界,或者具體而微的桌上庭園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我開始不滿足於僅有的那些簡單白色的IKEA器皿,以及幾件無國籍餐盤。那便宜的竹編簍子,剛買的時候其實不曉得合不合用,但是它現在為單調白瓷帶來不同的質感。我好想趕快添選一些新的器皿物件,就像是為庭園物色一磊磊奇石怪岩一般。

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

觀影記:蔡明亮的<洞>

到前幾天才因為法國人的引介,而去看蔡明亮的<洞>,實在太不尊重台灣之光。而硬說蔡明亮的<洞>是關於室內設計的電影,好像也言之成理。

故事發生的場景是國宅公寓的樓上樓下,正是台灣做室內設計這行,每天要處理的主題:老舊的樓電梯廳、殘破的室內、過時的裝潢(如果有的話)還有漏水等等,絕對會讓設計師們手癢難熬,非欲除之而後痛快。

在台北雨下不停的季節,男人住在樓上、女人住在樓下。因為樓下漏水的緣故,請來了一個水電工。問題是這個超級不專業的水電工,修理漏水時竟然誇張到在樓上樓下打開一個洞口。漏水還沒修完,洞口卻打開聲息相聞(不禁讓我想起樓上的大腳哈利哈莉)但老死不相往來的樓上樓下,也將一對男女牽引在一起。

當然一般人可能不太習慣,水電工在電影裡面扮演天使一樣的角色:雖然往往在工地實務他們更加偉大,所以地位接近於救世主。而隨著穿插脫現實的幻境歌舞橋段,將故事男女推向下一階段,觀眾也在似懂非懂間被推擠向前。

我承認許多時候我看不懂導演到底要說什麼。但如果像四眼田雞拿掉近視眼鏡,回頭再看它的敘事手法,那種抽象的浪漫反而清晰浮現:反正兩個空間被洞串聯之後,兩邊主人一定會互相吸引;男人終於接納洞於他的日常生活、甚至用身體去探索另一個空間之後,男女終會找到彼此,就像命定的相遇。既然這些比灑狗血的八點檔還容易看穿,觀眾也早心知肚明,何妨就好整以暇且看下去?這時候劇情怎麼編寫才合乎邏輯,好像也無關緊要了。說到最後你一定可以猜到,女人(其實還有男人)要怎樣獲得救贖,也絕計不能不透過那洞口才行。至於一些枝微末節,譬如已經發病的"台灣熱"為何能奇蹟似地痊癒...誰還去管那麼多呢?

總之看過蔡明亮的<洞>,給我腦袋一記重擊。雖然那殘破的老式國宅(樓下還附有公有市場的那種),任你、任我包含我的所有客戶,都必定避之惟恐不及,但是傳達出來屬於這塊土地的訊息,卻是那樣堅固而濃郁。對照之下,你或我或整個台灣室內設計業界,那樣敲敲打打、推陳翻新,又在企求些什麼東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