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

觀影記:<戴珍珠耳環的少女>

觀賞<戴珍珠耳環的少女>這部電影,就像跌進維米爾(Johannes Vermeer)的畫作與世界裡。

曾經聽說十七世紀的荷蘭蓬勃發展,城市裡住著大批的布爾喬亞階級。他們喜歡擁有自己的房子,也非常注重居家整潔:稱職的主婦疼愛孩子、重視家庭,總是將住處打理得一塵不染、窗明几淨。

現代人從當時畫家的作品裡,譬如霍赫(Pieter de Hooch)、米蘇(Gabriel Metsu)、德溫特(Emanuel de Witte)還有(當然)維米爾的繪畫作品,得到許多關於居家空間的訊息。我想電影製作單位參考類似材料,無論如何必定曾經用心。

不僅對場景講究如此,攝影師的光線運用,也看得出力求如畫般呈現:不管是自然光、燭光或者火炬,一如畫家下筆時的構想設定。那不是林布蘭特(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)的光線,而確實就是維米爾。

雖然集合英美大牌演員,包括<BJ單身日記>的柯林佛斯(Colin Firth)、<愛情不用翻譯>的史嘉麗嬌韓森(Scarlett Johansson),這部電影不像一般好萊塢娛樂大片,題材似乎冷門一些。但是從原著小說改編的劇情,其實充滿劇力:名畫<戴珍珠耳環的少女>其人背後的故事,與她曾經(也許)存在的時空,對我來說同樣令人著迷。

然而我很慶幸,也許同樣身為某種藝術家的我的創作主題,並不直接關乎於(女)人,只是空間而已。所以那種對於創作對象的情感,不會引領我陷入窘境:就如小說作者所猜想的,像是一個畫家所遭遇到的問題。但如果我是維米爾,沒有剎那如電光火石的感應,我想一定不行.....

我必定無能,勾勒那難以磨滅的、女孩回眸的神情。


維米爾的真實生平與留下的不到四十幅作品:維基百科 Johannes Vermeer
關於繪畫與十七世紀的荷蘭居家空間: 見Witold Rybczynski <Home,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>
中譯本:<金窩、銀窩、狗窩>,貓頭鷹出版


1 則留言:

aspirin 提到...

看起來你最近很忙!